屬於台灣在地風味的台灣巧克力
台灣可可的起源
台灣可可樹的來源,可追溯到1992年從印尼爪哇引進種子試種說起;但因加工技術無法突破,而慢慢沒落,而到2006年屏東內埔的農民種下台灣最早期的第一批可可樹,因而奠定台灣可可的基礎。可可樹原生長於熱帶雨林底層,年平均氣溫20~30度,氣候熱,濕度高,且年降雨量不得少於1500~2500毫米。分布地帶主要範圍約在赤道南、北緯20度的熱帶區域內。台灣巧克力豆的獨特風味
在屏東內埔鄉,人們口中所稱的「老爹」,正是台灣可可之父-邱銘松。邱銘松是檳榔農民出身,在早期就預料檳榔的行業會逐漸走向下坡,於是在1997年轉型試著種下咖啡,但因政府推行一鄉一特色,而咖啡已被雲林古坑鄉註冊,因此展開第二次轉型,而挑上的正是可可。起初邱銘松只是在想,台灣目前的巧克力原物料都是進口的,如果能有本地原料供應的話,那就好了。於是在2002年請朋友從馬來西亞、印尼等地區帶樹苗回來栽種,一口氣種了700多株,占地1.6公頃,他說:「以台灣農業技術來說,種植不成問題,而真正的問題是收成了沒有人買。」由於巧克力量少價貴,而許多巧克力業者不願意購買。於是他將收成的可可曬好存起來,決定開始鑽研台灣巧克力的製作技術。經三年的研究,實驗中消耗了300多公斤的庫存,目的就是為了做出黑巧克力、白巧克力與生巧克力,過程中,邱銘松帶著兒子與留學回國的女兒,聯合了朋友買設備,參考各類巧克力相關書籍邊參考邊研究,但一直抓不到訣竅。後來才發現「台灣巧克力豆與國外巧克力豆有差別」。
由於台灣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孕育出台灣可可的特殊風味,可可樹之中的病蟲害、種植可可的品種、品種味道的差異等都是使台灣可可產生不同風味的關鍵。再加上邱氏家族自家所研究出來的製作方法,使得巧克力的風味與口感與國外巧克力相較之下更具獨特。「邱氏巧克力」於2010 年10 月20 號正式發表,這也是台灣可可首次介紹給台灣人認識,嚴格說起來這一天是台灣可可誕生日。
近年台灣可可的大量種植,使得台灣巧克力品牌逐漸在世界被看見;Cona's妮娜巧克力在2019年,以添加台灣可可的台灣巧克力參加號稱巧克力奧斯卡比賽的「世界巧克力大賽International Chocolate Awards(ICA)」,其中一款「荔枝紅玉茶巧克力Bar」在亞太區獲得了銅牌獎的肯定,進階參加全球性比賽,更獲得了全世界銀牌獎的榮耀。